昨天晚上,拜訪完機構,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完成了一項一直放心頭的任務,竟然毫無成就感可言(只覺得很餓)。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?

理論上完成某些任務的時候不是都應該至少有些成就感嗎?

這時我就開始發現,好像不管我做了什麼,幾乎所有的事對我來說都是沒有或者僅有極少的成就感的。

我少數真的覺得非常滿意,能夠想得起來的那幾次,是我幾乎獨力籌辦了一趟30人的旅遊行程,還有另一次我和幾位同學合辦的聖誕party。

關於樂團,我不滿意,我沒有非常有成就感,但是我非常喜歡去做。

關於工作,我還不夠滿意,有了一點點成就感,但是逐漸地正在麻木著。

關於服裝設計,我超級沒有成就感,根本已經到了自卑的地步,已經變成一個惡性循環,根本不想做也不想進步的狀態(糟)。

 

忽然就有種念頭,想好好把自己所有的感性理由完整的解剖開來,弄個清楚。

說不上來為什麼該這麼做,但我忽然很想要從這個角度了解自己。

 

每一天促使我走下去的動力是什麼?我是從這個地方開始下解剖刀的。

我看見自己過去的一切,好像一直是為了掌聲而活的。我所有的希冀、願望都不過是為了掌聲,為了尋找他人的認同眼光。

因此,我沒有成就感可能只是剛好而已,因為我還沒獲得掌聲,對我而言就沒有正向的報酬。

我發現我常常很難設定一個長遠的目標去執行,或許也跟我的掌聲原動力有關,畢竟許多事情只靠著外界掌聲的單薄幻想去支撐是走不下去的

如果繼續這樣下去,我很可能將會永遠沒有成就感。

這裡又得要更深入地去想:我是不是根本就不懂自己的個性跟喜好?我不知道什麼事情是真的帶給我快樂與成就的,我只是一直在往理想中掌聲大的地方走。

 

沒有成就感,就不會有想要往前走的動力,沒有成就感,就會開始懷疑自我,想要偷懶、放棄、假裝不在乎等等。

 

我是個非常非常好逸惡勞的人。

常常進行到一半,甚至才剛開始就會動起放棄的念頭,這樣的個性讓我其實非常需要小的成就感來延續。

如果可以選擇,我絕對會先選擇娛樂再說,不太會去為了長遠規劃而非常努力。這也是我個性中一個還滿需要改善的地方。

即使只有一點點都好,我希望可以自己創造正向回饋來鼓勵自己一步一步的前進,不再只是盲目追隨掌聲。

我希望自己可以養成這種正向的回饋,不管對於什麼樣的計畫跟目標。

 

正向思考的重要性,看看你完成了什麼,不要一直去想你還有多少未完成的重大目標。

就像登山,總是只能從山腳的階梯,一步一步地走,就會逐漸看見山的全貌

千萬別想一步就登頂,因為那不可能,不實際。

 

快樂的源頭是什麼?那是製造成就感的好方式。

我發現我最大的快樂源頭經常來自於食物,接著是看展覽/電影/表演/各種活動參與,發呆看閒書。

吃東西的時候總是非常開心,吃到好吃的東西簡直狂喜。咖啡跟酒則一直都是我的日常良伴,曾經有一段憂鬱的時光,我常常一下班就想倒在家裡喝酒尋歡。

其實我更喜歡與人接觸。這一點令人驚訝,因為我一直以來幾乎都是獨來獨往的,而我的內心卻渴求跟人交往。

我發現我喜歡辦活動或者參加活動,都是因為可以從他人那裡獲得直接而且自然的回饋跟交流。

可是我常常對於朋友感到既膽怯又依賴。我很少主動邀約,當然也很少接到邀約。

我好害怕被拒絕,害怕被朋友冷落,害怕被討厭。

這裡彷彿又回歸到了剛才解析出來的,那個一直在追尋掌聲的我。

當我把別人對我的觀感變得比自己的感受還重要的時候,我就不會為了自己的需求踏出勇敢的第一步。

我知道這樣其實是很自卑的,對於所有屬於我的東西,我都不可能有自信,因為我不看重我自己的想法跟感受,自然就不會有自我的信任感。

 

如果要製造正向回饋,除了食物以外,得先重視自己的感受,站穩腳步,慢慢的來。

 

經常的悲傷來源是什麼?

同理,因為我經常讓自己處於一個孤獨的狀態忙碌著,因此我會一直感到很悲傷跟寂寞。

有那種想要說話卻無處可說的焦躁,以及那種就算有了伴卻也常常害怕得不敢亂說話的堅持。

如果要好好處理這個人格特質,我想我還是得先從重視自己的感受開始。

認真的去感覺所有經過身邊的人事物,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討厭什麼,不是一昧地迎合。

 

我沒有個性。

就如同上一段的結尾一樣,我是一個喜歡採取迎合,塑造自己成為一個適中個性的人。

基本上就是一個好好小姐。但其實我是有個性的。

我很焦躁,喜歡口出狂言,喜歡快言快語,喜歡跟別人鬥嘴

討厭被別人指使,喜歡照顧弱者,喜歡逗別人笑

討厭別人講話很假,討厭別人過度的溺愛

喜歡大笑,喜歡直接而狂放的情感流露,喜歡喝醉,喜歡理性思考

其實我不喜歡當乖寶寶(因為我不是)但是我一直都在扮演她。

我很少很少可以直接表露自己,只有幾個朋友知道我的樣子吧,或許那也就夠了。

我希望我可以更成為一個表裡合一,重視自己的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b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